陳進發用堅持走出藍天

 

【記者胡雅涵 / 特稿】「生態紀錄是生物科系的專利。」這句話激勵以美術領域為主修的名記錄片導演 -- 陳進發。儘管拍攝紀錄片初期,他誠懇求知卻常常四處碰壁,但他仍然不放棄希望,化失敗為力量,用堅持開創自己的一片天。

 

  已經拍攝近七十種台灣特有生物紀錄片的陳進發,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有著濃厚情感。他充滿自信的表示:「看過這麼多國家,最美的還是台灣。」台灣豐富的高山和溪流,是孕育完整生態體系的主要條件。站上山峰看大景會使人心胸更寬廣;觀察小景則會使人凝聚感官。他強調:「接近大自然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,如此才能融入自然。」但必需做到少慾、清靜、沉澱心情後,才能與大自然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。

 

  寬尾鳳蝶,僅生長於台灣本島,一年所發現的數量不達三百隻,數量稀少珍貴。六十年來從未有人知曉的寬尾鳳蝶生活史,陳進發花了長達三年時間,才得以解開這層神秘面紗。當他立定目標的同時,便向以研究寬尾鳳蝶為專長的教授請益,沒想到隨即遭教授當頭棒喝:「你瘋了嗎?腦袋被老鼠吃掉了嗎?已經有三個博士班學生因解不開此生活史而無法畢業,你竟敢挑戰!」因為此教授略帶輕視的一席話,讓不認輸的他,更加堅定研究寬尾鳳蝶的計畫。

 

  寬尾鳳蝶生存的最大難題為:牠的幼蟲通常無法存活超過一個星期。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寬尾鳳蝶只會在牠唯一的食草檫樹上產卵,而每當檫樹上一有卵出現,隨即會被帶回孵化,但始終都孵化失敗。陳進發逆向思考,懷疑檫樹上的卵並非由寬尾鳳蝶所產下,他認為此生物機制並不符合科學,更進一步解釋:「牠們絕對會保護自己的孩子,若是那棵樹上非其生存環境,他打死也不會把卵產在那裡!」

 

  陳進發為了驗證此假設,日夜不休地守候在寬尾鳳蝶生產地。有一回,終於讓他親眼目睹在檫樹上產卵的是青帶鳳蝶,而非生物學家多年來所認為的寬尾鳳蝶。他為了進一步確認,把卵從樹上取下帶回,並以擦樹為食草培育牠,最終孵化結果顯示,他先前的大膽假設成立。因為樟樹與檫樹顏色相近,導致原本應該在樟樹上產卵的青帶鳳蝶產生誤認現象,所以每當卵被採下帶回孵化,食草為樟樹的青帶鳳蝶幼蟲,才會始終培育不成功,此學說一發表隨即震驚生物界。

 


  陳進發認為拍攝紀錄片,可說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,因為大自然千變萬化,每種物種循環也會有不同的故事發展。多年來,他透過網路、電視、學校巡迴演講等,在不同場合進行教育宣導,分別都依其特性發揮了最佳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傳播效果。他更一手打造的理性知識團隊「Afa-Nature生態藝術天地」。他們以對這塊土地的感情為基礎,試圖尋找一種「生命不朽」的普世價值觀念。

 

  他的理想與遠景為「生態島嶼 藝術台灣」,陳進發希望能夠透過影像藝術與自然美學來培養生態教育的種子,讓土地的生態觀念與藝術的生活態度,走進大眾的生命裡;讓孩子能在大自然寬闊的空間中,找到自我與自信;更要將台灣的豐美與內涵讓世人知道,讓國際讚嘆,讓全世界都看到「福爾摩莎」的魅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la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